伊通靠山镇地名传说79
发表时间:2010-03-23 14:57 伊通靠山镇地名传说 (王 丽 王宝臣搜集整理) 1、名字的由来: 早于康熙末年有人来靠山定居。在此居住十几代的刘永良的祖先是较早的占山户之一。其祖先从山东省登州府来到这里,在山林草莽间盖起了茅屋,以开荒种地与狩猎为生。此后又有人陆续迁来,逐步发展成为村落。因屯子建在一座东西走向的山南脚下,故起名靠山屯。民国时为第五行政区,伪满统治时期为靠山村所,1948年为第十区政府,1956年二月为靠山区政府。 2、地理位置: 靠山镇地处东经一百二十五度,北纬四十三度四十五分,位于伊通满族自治县西北部,距离县城二十五公里。东邻莫里乡,南与大孤山、三道接壤,西与公主岭及二龙湖相邻,北与黄岭子相邻。属伊通、公主岭经济辐射中心地带,交通方便,地理趋向为东南岗、北环山、中间一片川,是四山、四田一水一路村半山区乡镇。 3、历史上的大事件: 霍乱流行 一九四六年农历七月上旬开始,霍乱在靠山境内流行,几乎所有村屯都有发生,死亡率很高。据调查尖山大队赵家屯和太平大队的太平沟屯死人最多。只有赵家屯刘显武一家在不出十日之间就死了四人,全村共死八十多人。 当时正是国民党占据时期,不关心人民死活,又因医疗水平低、缺医少药,且不知用何药医治,凡染此症者,只有等待死亡。 刘区长遇难 刘思宪从长春释放后于一九四七年又回靠山继续任职。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刘思宪同志率领靠山区区中队三十余人,由伊通县政府回到靠山区区政府所在地侯家屯。 当日傍晚,百余名匪徒将区政府与区中队包围。刘区长得知后率领区政府与区中队人员奋勇抵抗敌人。在激战中刘区长和农会会长齐成风等九人不幸中弹牺牲。 4、地方特色: 近年来经济发展及其迅猛。吉林油田和其他大型油田又在靠山镇发现大量油田,这样使得四平重振“靠山镇”更具发展前景。目前镇内已经建立了工业园区。并建立了白酒厂和养牛基地等大型企业。 5、历史人物: 穆木天(1900-1971),原名穆敬熙,吉林伊通县靠山镇人,中国现代诗人、翻译家。象征派诗人的代表人物。1918年毕业于南开中学。1926年又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,曾赴日本留学,1921年参加创造社,回国曾任中山大学、吉林省立大学教授,1931年在上海参加左联,负责左联诗歌组工作,并参与成立中国诗歌会,后历任桂林师范学院、同济大学教授,暨南大学、复旦大学兼职教授,东北师范大学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。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。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写了《《谢谢你,美国人!》》《《我好像到了一个鬼世界》》等诗,揭露与抨击美蒋反动派的罪行。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他写了《《十月之歌》,歌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。此后,又翻译了许多外文小说,如:《《高老头》》、《《、初恋》》、《《幻灭》》等文学作品。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。相继发表文章。 6、民间传说: “黑鱼泡”的由来 在太平村袁家窝堡屯,有个大泡子,名叫黑鱼泡。相传很早以前此泡叫莲花泡,周围长着茂密的柳树,泡内生有莲花。一年夏天,小苗生长旺盛期,下了一场大雨,泡子出潮,淹没了附近的农田。二十四小时后水消了,但禾苗全都被淹毁。几户农民都叹息而流泪。次年,还是那一天,又下起了大雨,水又漫过堤坝,淹了庄稼。人们感到很纳闷,其中有个叫于继用的人,他出了个主意:大家挖一条排水沟,把泡子里的水全部放到河里去,就能弄个究竟。大家说干就干,但是当水放出一半时,水反而越放越多了。有人又建议往泡子里倒生石灰,当买来的两大车生石灰扬进去三分之一时,忽然泡子里水面上浓雾大作,雾气直通往西南方向。雾越下越大,对面难见人。这时只见从泡子里面出来两条很黑很大的鱼,在雾气中奔西南的方向去了。此后,莲花泡再也不出潮了。 后来,人们就把莲花泡改名为黑鱼泡了。 黄土坑的传说 在下沟村东三百米处,有一个黄土坑子。其面积大约有一墒地左右,坑的形状就像一把大铁锹撮出来的似的。是谁用锹撮这么大一个坑呢?相传,在很早以前,黄土坑子不是坑,而是一座黄得像马蹄金似的石头山。那时有个叫共工的,头撞不周山,把撑天的柱子撞断了,造成了天塌地陷,生灵涂炭。女娲娘娘为了解救人类,就到处采集五彩石头,炼石补天。 一天,她提着花篮,手执银锹正四处寻找五彩石头,猛然发现马蹄山金光闪闪,他来到山前一看,发现这座山正是自己多天来寻找的五彩石头中的一种。女娲手起锹落,轻轻一摄,把一座马蹄山连根摄起。从此,山不见了,只是长山的地方留下一个不太深的锹形大坑。 因为坑的土是黄色的,所以人们把它叫“黄土坑子”。
文章分类:
学校概况
|